查看原文
其他

从“桃之夭夭”到“逃之夭夭”,原来是将错就错

语标 2023-07-17

本文转自公众号:语言文字报     有删改


 编辑说

汉语中的一些词语,在使用过程中被人们误解误用,久而久之,与原意不符的误用渐渐被大家接受,最初要表达的本意反而被大家弃之不顾。比如“逃之夭夭”原作“桃之夭夭”,形容桃花茂盛美丽,后引申成了带有贬义色彩的词。

 类似这样“将错就错”的成语还有哪些?我们一起来看—— 

逃之夭夭

原作“桃之夭夭”,形容桃花开得茂盛艳丽。语出《诗经·周南·桃夭》:

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。

因为“桃”“逃”同音,后人以“逃”易“桃”,形容某人逃得很远、无影无踪。


明目张胆
明目,睁亮眼睛;张胆,放开胆量。这个成语原指要有胆有识,敢于承担,不惧危险。语出《晋书·王敦传》:今日之事,明目张胆,为六军之首,宁忠臣而死,不无赖而生矣。 后来一般形容某人不恤人言,无所顾忌地去闯祸作恶。

 

每况愈下

原作“每下愈况”,意思是越低下越是道之所在。语出《庄子·知北游》:

夫子之问也,固不及质,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,每下愈况。 庄子认为,越从低微的事物推求,越能认清“道”的真实情况;这就像估量猪之肥瘦时,要观察靠近脚胫之处,越靠近就越能显出它是否真肥。这个成语被改造成“每况愈下”,用来表示情况越来越坏,与庄子的本意已经大相径庭。


出尔反尔
这个成语原指你怎样对待人家,人家也会怎样对待你,类似于“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”。语出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出乎尔者,反乎尔者也。现在,人们多用“出尔反尔”来形容反复无常、说了不算的人或事。
   
藏污纳垢
原指山川湖泽都不免含有一些挥之不去的脏东西与毒气,为人君者也应当有一些包羞忍耻的气度。语出《左传·宣公十五年》:谚曰:“高下在心。”川泽纳污,山薮藏疾,瑾瑜匿瑕,国君含垢,天之道也,君其待之。公元前594年,楚庄王借故攻宋。宋国派乐婴齐赴晋求救。晋景公作为中原霸主,本欲出兵救宋,大夫伯宗认为楚国现在居于上风,晋国鞭长莫及,不如忍一时之愤,“藏污纳垢”。 后来,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某人或某处包藏了许多坏人坏事,带有贬义色彩。


弹冠相庆

“弹冠”是弹去帽子上的灰尘。这个词来自一个故事:贤者王阳做了官,与其志同道合的朋友贡禹也准备出仕。在古代,这叫“用一君子,则君子皆至”,语出《汉书·王吉传》:

吉与贡禹为友,世称“王阳在位,贡公弹冠”,言其取舍同也。

如今,“弹冠相庆”多用于贬义,常指坏人相互援引,可谓“用一小人,而小人竞进”。

 除了上面所列举的几个成语,还有一些古语,本意与后来的意思也大不相同。

宁馨儿
“宁馨”,在两晋南朝时为“如此”之意,无所谓褒贬。《晋书·王衍传》载:王衍,字夷甫,神情明秀,风姿详雅。总角尝造山涛,涛嗟叹良久,既去,目而送之曰:“何物老妪,生宁馨儿!然误天下苍生者,未必非此人也。”这个词时常见诸史册,如南朝刘宋王太后疾笃,使人呼其子废帝来见一面。帝曰:“病人间多鬼,可畏,那可往?”太后怒,谓侍者:“取刀来,剖我腹,那得生宁馨儿?”“宁馨儿”,意思是“这样的儿子”。南宋洪迈《容斋笔记》提到“今遂以宁馨儿为佳儿,殊不然也”,可知宋人已经将这个词用作褒义。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第7版)对“宁馨儿”的解释就基本认可了这样的用法:“原意是‘这么样的孩子’,后来用作赞美孩子的话。”

古人创造的词语,被后人误解误用的很多,当人们广泛接受了某些误用之后,再想正本清源很难。误解误用多了,也就积非成是了。

(改编自2021年1月6日《语言文字报》文章《说说那些将错就错的词语》;作者:邯郸学院文史学院副教授/董寅生;图片来自网络)

(文字编辑:王晶;微信编辑、头图制作:苟莹莹;校对:晋力)



新加坡是如何推行华语和简体字的?



申小龙|男性司机嘴里的“女司机”:不是一个词组,而是一个词——怎样看待有标记的词化现象?



所以,什么是语言学?| 语言学微课堂


本期责编:鱼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