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他
从“桃之夭夭”到“逃之夭夭”,原来是将错就错
本文转自公众号:语言文字报 有删改
汉语中的一些词语,在使用过程中被人们误解误用,久而久之,与原意不符的误用渐渐被大家接受,最初要表达的本意反而被大家弃之不顾。比如“逃之夭夭”原作“桃之夭夭”,形容桃花茂盛美丽,后引申成了带有贬义色彩的词。
原作“桃之夭夭”,形容桃花开得茂盛艳丽。语出《诗经·周南·桃夭》:
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。
因为“桃”“逃”同音,后人以“逃”易“桃”,形容某人逃得很远、无影无踪。
原作“每下愈况”,意思是越低下越是道之所在。语出《庄子·知北游》:
夫子之问也,固不及质,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,每下愈况。 庄子认为,越从低微的事物推求,越能认清“道”的真实情况;这就像估量猪之肥瘦时,要观察靠近脚胫之处,越靠近就越能显出它是否真肥。这个成语被改造成“每况愈下”,用来表示情况越来越坏,与庄子的本意已经大相径庭。“弹冠”是弹去帽子上的灰尘。这个词来自一个故事:贤者王阳做了官,与其志同道合的朋友贡禹也准备出仕。在古代,这叫“用一君子,则君子皆至”,语出《汉书·王吉传》:
吉与贡禹为友,世称“王阳在位,贡公弹冠”,言其取舍同也。
如今,“弹冠相庆”多用于贬义,常指坏人相互援引,可谓“用一小人,而小人竞进”。
古人创造的词语,被后人误解误用的很多,当人们广泛接受了某些误用之后,再想正本清源很难。误解误用多了,也就积非成是了。
(改编自2021年1月6日《语言文字报》文章《说说那些将错就错的词语》;作者:邯郸学院文史学院副教授/董寅生;图片来自网络)
(文字编辑:王晶;微信编辑、头图制作:苟莹莹;校对:晋力)
申小龙|男性司机嘴里的“女司机”:不是一个词组,而是一个词——怎样看待有标记的词化现象?
本期责编:鱼